草清(草上匪):没有弹窗广告,小说免费阅读,txt免费下载!手机版:m.69kshu.cc

草清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仁与文明:历史之蛇(2/3)

文/草上匪
草清 | 本章字数:1934 草清txt下载 | 草清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抗战之无敌复制中心、万事如易、无双三国之征服天下、夜虎、汉祚天下、乱三国之苟怂大帝、我娘子天下第一、游戏王者、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舰兽的提督、名门君少的心尖宠、战国阴影之织田勘十郎、
河而竭尽全力,当局不得不痛下决心,希望一劳永逸地解决吕宋问题。

此时人人平等之势越来越入人心,国中“清流”之势大盛,刘墉的形象愈加高大。以杀戮解决问题的政策难以摆上台面,最终争论下来的结果是,既然难以相处,就别待在一起了。

当两院通过《吕宋华土分立事案》时,一国沸腾,无数国人痛哭失声,甚至有人冲上天坛[***],军队都出现了不稳迹象。反对此案的上层人士更聚于未央宫大门前叩阍,要求皇帝出来主持公道。恰逢太子出事,皇帝卧**,若非如此,皇帝还真可能与两院和政事堂干一仗,英华国宪将面临重大考验。

让国中人心近于分裂的原因在于,此案是一项议和案,英华与吕宋土人读力势力言和,将本已纳入英华版图的甘州(民都洛岛)、丁州(巴拉望岛)和沙瑶岛(棉兰劳岛)割出去,设为外藩属地,所有不愿融入华夏的土人,全都搬去这三座岛,自己建国。虽然名义上还是英华藩国,其实已是异国。

这还是英华立国以来第一次言和退土,国人志气大受打击,但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英华国体稳固,仁人大义渐渐占据主流,即便是王道派,也不好再妄论杀伐,这毕竟是一项大义,是“政治正确”,同盟会渐渐势大就是明证。

不好大动屠刀,那就只能赶出去,反正那几个地方多年垦殖都没什么成果,殖民公司转手无数,谁接谁破产,看似岛子都大,其实毫无实利。英华最不缺的就是地盘,将这些荒岛丢给土人,让他们自生自灭好了。

此策虽损国人心气,却是两厢折中的最佳办法,即便丢了面子,但执政的同盟会为了里子,也顾不得这么多了。以“弃虚荣,存实利”为理由,推动两院勉强通过了此案。

同盟会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不仅那一届宰相只作了五年,开宰相第一次未能连任先河,在两院里的席位也暴跌半数,“腐儒卖国”的帽子更一戴就是几十年。

这项议案也开了中洲民族读力运动的一扇窗户,拒之后执政的共和会更重王道和帝国尊严,但面对南洋,尤其是马六甲、苏门答腊一带那些被英华带着初开民智的土著所掀起的读力浪潮,共和会也不得不以利为先,依循吕宋先例,容土人读力建国。西元十八十九世纪之交,中洲变动就来自于此,再之后天竺动荡也源于此势。一连串新国家出现,天竺也进入分治时代。

刘墉作为此势的道义肇始者,来历也在割三岛时代被国人连根挖出,形象从仁善大德沦为清遗汉歼,吕宋太子集天庙里的刘墉石像,不是被泼上粪水,就是被砸掉手臂,甚至还断过头颅。

历史长河从来都是蜿蜒曲折的。当英华立国奔向百年之际,血脉族争论和大同新义在中洲乃至寰宇生根开花,中洲和天竺变动之后,国人回首,才恍悟当年同盟会之策的英明决断。

在英华所割三座岛上创立的土人国家,不仅没有建起领导者所谓的“土人天国”,反而曰曰争斗,残酷烈于与英华争斗百倍。原本是一个国家,不到五十年,就分裂为十多个名为国家,实为部落的群体,相互征战不止。

英华在吕宋本岛人口已达千万时,这三座岛上的土人人口依旧没突破百万,除了一些粗糙的农业,经济支柱全来自种植园,而种植园又由英华资本控制。这些国家的统治阶层与英华资本紧密勾结在一起,欢快地压榨底层土人。

三座岛所聚起的几座稍具规模的城市,乃至曰后马六甲、苏门答腊兴起的土人城市,全都是英华势力范围。华人在这里尽享贵人待遇,土人自甘为奴。不仅租界林立,“土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华语牌子更四处高挂。

百年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阴云密布时,南洋土人国家已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些国家里的“革命派”不断呼号,恳求英华“接纳游子”,甚至有国家全民投票,百分之九十赞同“回归母国”,可得来的全是英华的冷脸。

这时候在英华国内,谁要抱着开疆拓土的虚荣之心,鼓噪接纳它们,谁就要被骂作国贼。

南洋的百年变动,被英华历史学家概括为“吐故纳新”,而英华为什么能完成这样的吐纳,国人不得不承认,是刘墉这样的人所坚持的仁人之义,是天人大义应于国家和民族内外时的延伸。有这样的大义,英华才能守座本之利。若是没有这一道人心底限,只图快意恩仇,以屠刀相向,土人蛊毒终究会留在英华体内,不知什么时候发作,溃及心肺。

于是刘墉的形象再度转变,不仅吕宋太子集天庙被修缮一新,石像变作了铜像,这一段历史也成为夫子们教导学生仁人大义的典范,成为英华治政的宝贵经验。

若是刘墉地下有知,回首自己前生,再看自己身后世事,不知会有何感慨,就如同时代著名政论家袁枚所评那般:“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这一番历史之漾,在刘墉去世时,就连正将《论文明》传授给李克载的李肆都预料不到,李克载本人更是毫无所觉。

李克载正为《论文明》中的一论而震撼:“今人世,人人平等浩浩荡荡,其势如江河入海,绝不可逆,其表就在仁人之义。所谓‘文明’,就是一个‘仁’字。此‘仁’何谓?无他,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此而已。看一个国家是否文明,就只看它对国民,以及国民相待之间是否作到了仁,

状态提示: 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仁与文明:历史之蛇 --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快捷键←)上一页: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仁与文明:历史之蛇(2/3) 返回《草清》目录下一页: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仁与文明:历史之蛇(2/3)(快捷键→)

推荐阅读诸界末日在线不让江山天唐锦绣昭周茅草垛里的风筝嫡女萌妻御夫有道唐朝好太子开局和郑耀先结拜唐朝小白领三国之蜀汉中兴夜寒深深醉思量网游之神级奶爸